- 史宇晖;施正丽;任子扬;纪颖;张旭熙;皮鑫;孙昕霙;常春;
目的 分析实践教学方法在培养公共卫生硕士健康传播能力中的作用,为新时代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教学思路。方法 采用全面调查方法,以选修公共卫生中的沟通与交流课程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8名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结束后,采用聚敛式混合方法研究设计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对课程的总体评价、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对改进实践教学的建议及健康传播能力培养的建议等方面。结果 学生对本课程的总体评价平均分为(9.29±1.15)分,学生对实践教学对基本理论掌握的实用性平均评分为(8.86±1.65)分,对今后从事健康传播相关工作的可能性平均评分为(7.36±2.67)分。学生对改进实践教学建议的内容分析显示,课程设置、教师讲授、学生参与3个核心范畴的条目数及占比分别为29条(49.2%)、23条(39.0%)和7条(11.8%)。学生对健康传播能力培养建议的内容分析显示,增强专业知识及技能、健康传播材料制作、应用领域3个核心范畴的条目数及占比分别为63条(79.8%)、8条(10.1%)和8条(10.1%)。结论实践教学在培养公共卫生硕士健康传播能力中收获好评,未来可通过延长实践课时、增强互动与案例分析、传授健康传播材料制作技巧、增加多领域健康传播应用实践来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以增强公共卫生硕士的健康传播能力。
2025年08期 v.41 675-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纪颖;李智婧;高誉阳;史宇晖;孙昕霙;皮鑫;常春;
目的 评价“对分课堂”与案例教学联合模式在提升专业型公共卫生硕士(Master of Public Health,MPH)研究生健康干预计划设计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2022—2023学年和2023—2024学年春季学期,采用全面调查方法选取北京大学选修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的所有MPH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对分课堂”与案例教学对课程进行改革,采用历史对照单盲试验设计、描述性分析等方法比较MPH研究生健康干预计划设计能力提升效果。结果 基于课程分析,本研究提出了加强对健康行为和传播理论价值的思考、健康教育干预计划实践训练以及逻辑实践训练3项改革重点。MPH研究生健康干预计划设计能力提升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的健康干预项目计划书总分为(89.35±3.59)分,高于对照组;评价方案、背景与需求评估、干预策略、行为理论或传播理论维度得分分别为(26.95±0.64)分、(26.90±1.37)分、(26.30±1.60)分、(9.20±0.92)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分课堂”与案例教学联合模式在提升MPH学生健康干预项目设计的整体质量,尤其是评价方案设计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可认为该教学模式对于提升MPH研究生健康干预计划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025年08期 v.41 680-683+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孙昕霙;李璐彤;史宇晖;陈平;皮鑫;常春;
目的 分析思政教育融入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公共卫生传播学课程的可行性,为课程思政建设和优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于2022年9—12月,采用全面调查方法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参加2022—2023学年公共卫生传播学课程的全体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阶段混合方法研究设计进行资料收集。采用一般统计学描述分析定量资料,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定性资料。结果 经与专家沟通,共同设定了每节课程的思政融入点和教学方式。课程结束后,共调查了94名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定量结果显示,学生对公共卫生传播学课程的内容设计评分为(8.02±2.46)分,互动性评分为(8.81±1.87)分,实用性评分为(7.43±2.74)分。定性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可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建议未来进一步增加案例教学、互动性教学和实践教学,通过采用多种健康传播技术开展实践活动、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在健康传播领域的应用等途径,将课程思政更多融入实践教学。结论 学生对课程思政整体评价较高,建立课程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融合教学体系被学生认可。未来应继续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融合教学体系,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学习。
2025年08期 v.41 684-686+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张旭熙;袁思妍;孙昕霙;史宇晖;皮鑫;常春;
目的 基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对公共卫生传播学绪论课程思政案例的评价,评估思政教育效果、总结经验并提出优化改进建议。方法 于2023年9—12月,采用全面调查方法将北京大学医学部参加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公共卫生传播学课程的全体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聚敛式混合方法研究评价其绪论课程思政案例的效果。采用一般统计学描述分析定量资料,采用扎根理论分析定性资料。结果 共纳入66名本科生。定量结果显示,课程思政案例满意度得分为(7.66±2.31)分。其中,学生对于“五禽戏”“健康传播发展史”“预防医学专业学长的《生命时报》研究” 3个案例的满意度得分较高,分别为(7.89±2.60)分、(7.88±2.57)分、(7.77±2.46)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性结果显示,学生的思政体验和建议主要集中在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认知3个维度。结论 学生对公共卫生传播学绪论思政案例整体评价良好,其建议优质思政案例既要有理论深度也要有实践温度,通过内容与方法的有效联动,更好地实现价值内化的教育目标。因此,未来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案例设计时,应针对课程实际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教育效果。
2025年08期 v.41 687-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张旭熙;王婕;袁思妍;孙昕霙;纪颖;皮鑫;常春;史宇晖;
目的 基于学生视角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建议,为医学教育中开展高质量的思政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和改进思路。方法 于2023年9—12月,采用全面调查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医学部选修公共卫生中的沟通与交流课程的全体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聚敛式混合方法研究收集学生对于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评价及建议。采用一般统计学描述分析定量资料,采用扎根理论分析定性资料。结果 共纳入28名硕士研究生。定量结果显示,学生的思政感受得分为(9.11±1.29)分,喜爱程度得分为(9.18±1.16)分。其中,学生对于培养专业精神维度的现场教学、社会责任意识维度的政府部门承担公共卫生责任和爱国主义教育维度的公共卫生成就3种具体设计的喜爱程度较高,得分分别为(9.71±0.60)分、(9.43±0.79)分、(9.39±0.83)分。定性结果显示,未来应从创新形式与内容、增加多媒体学习、融入新时代思政和增强情感体验等4个方面进行优化。结论 学生对课程思政整体评价较高,建议进一步结合时事分析、多元互动、数字化技术等形式探索全方位多角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学习。
2025年08期 v.41 692-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平措卓玛;嘎玛仓决;卓嘎次西;谢小飞;白国霞;
目的 了解西藏自治区国家监测点≥40岁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西藏自治区COPD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8—1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在西藏自治区2个国家监测点抽取≥40岁居民1201人,利用《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问卷》收集调查对象人口学信息、COPD防治核心知识等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调查对象COPD知识知晓的影响因素。结果 西藏自治区2个国家监测点≥40岁居民对COPD疾病名称、相关知识和肺功能检查知晓率分别为4.66%、2.91%和17.15%。COPD疾病名称知晓途径最高的为社区医院/医生(58.93%)。COPD危险因素中吸烟的知晓率最高(89.29%)、哮喘的知晓率最低(57.14%)。多因素分析显示:50~<60岁(OR=1.674,95%CI:1.171~2.394)、60~<70岁(OR=2.073,95%CI:1.336~3.218)、≥70岁(OR=2.206,95%CI:1.134~4.290)、初中及以上(OR=2.266,95%CI:1.043~4.925)、乡村(OR=2.574,95%CI:1.193~5.552)、以前吸/不吸烟(OR=0.49,95%CI:0.325~0.754)为影响肺功能检查知晓率的因素;居住在乡村(OR=0.252,95%CI:0.123~0.515)为COPD疾病名称知晓率、COPD相关知识(OR=0.242,95%CI:0.099~0.591)的影响因素。结论 西藏自治区≥40岁居民的COPD疾病名称知晓率、相关知识知晓率和患者知晓率均很低,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居民的COPD知识知晓水平。
2025年08期 v.41 697-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徐艳;颜玮;熊小玲;许立平;陈小娜;陈轶英;朱瑶;卢飞豹;
目的 了解江西省成年人4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分布,分析其与个人特征的关联性,为江西省健康促进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2020年开展“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的江西省12个县(市、区)、年龄在35~75岁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调查4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不吸烟、不饮酒或适量饮酒、充足运动和健康饮食。分析个人特征与坚持4种健康生活方式之间的关联。结果 在33 386例研究对象中,不吸烟者27 093人(77.9%),不饮酒或适量饮酒者31 914人(95.9%),有充足运动者5767人(15.5%),健康饮食者1371人(4.6%);65.7%研究对象遵循2种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只有0.8%的研究对象同时有4种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女性(OR=2.47,95%CI:1.91~3.19)、年龄大者(55~<65岁:OR=2.01,95%CI:1.35~2.98;65~75岁:OR=2.03,95%CI:1.32~3.12)、文化程度高者(大学及以上:OR=5.25,95%CI:3.35~8.22;高中:OR=4.01,95%CI:2.88~5.58;初中:OR=2.78,95%CI:2.11~3.67)、有高血压和(或)糖尿病者(OR=1.47,95%CI:1.15~1.89)更有可能遵循全部的4种健康生活方式。结论 江西省35岁以上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遵循状况远非理想状态,应将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为公共政策的优先事项。
2025年08期 v.41 702-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王霄凯;于方圆;陆小宁;李庆伟;丁佳妮;陈亦芳;
目的 全面了解上海市金山区吸烟家庭中孕妇被动吸烟的情况,探究其影响因素,为减少吸烟家庭中孕妇的被动吸烟率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以2021年4月—2023年5月上海市金山区办理早孕建册的孕妇及其丈夫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内容包括孕妇及配偶的基本信息和被动吸烟情况等。结果 孕妇被动吸烟率为47.4%,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孕妇被动吸烟率为43.5%,初次怀孕和初次生产的孕妇被动吸烟率分别为42.4%、43.6%,34.7%的孕妇反映其丈夫在家吸烟,而丈夫自报在家吸烟的比例为7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年龄>28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未劝阻丈夫吸烟的孕妇,年龄≤28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劝阻丈夫吸烟的孕妇其丈夫在家吸烟的可能性相对较低,OR值分别为0.736 (95%CI:0.556~0.973)、0.556 (95%CI:0.422~0.732)、0.509 (95%CI:0.368~0.703);相对于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的丈夫,大专及以上的丈夫在家中吸烟的可能性较低,OR值为0.689 (95%CI:0.500~0.948)。结论 吸烟家庭中孕妇的被动吸烟率较高,低文化程度、年龄大、无劝阻行为的孕妇是需要关注的重点人群,未来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孕妇,推动无烟家庭的建设。
2025年08期 v.41 707-711+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顾悦;张从斌;段春梅;唐晓欢;罗巍;彭澎;孙荣基;黄潇怡;
目的 分析西南地区某地甲基苯丙胺使用者高危性行为及影响因素,针对重点群体提出建议。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方法,在强制隔离戒毒所调查227例甲基苯丙胺使用者人口学资料、高危性行为情况,并进行甲基苯丙胺使用情况的风险评分、使用者感觉取向评分。采用EpiData 3.1及SPSS 23.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s)描述,χ~2检验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高危性行为在甲基苯丙胺使用者中占59.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甲基苯丙胺使用时间2~5年者发生高危性行为低于使用时间>5年者,OR值为0.453 (95%CI:0.209~0.979);单独使用一种毒品者发生高危性行为低于有多药滥用史者,OR值为0.466 (95%CI:0.238~0.911);ASSIST测试评分为低风险者发生高危性行为低于评分为高风险者,OR值为0.399 (95%CI:0.172~0.928);SSS量表评分为低级者发生高危性行为低于评分为高级者,OR值为0.294(95%CI:0.144~0.598)。结论 高危性行为在甲基苯丙胺使用者中较普遍,应加强关注重点群体。
2025年08期 v.41 712-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李毅然;李勇;海靓;黄越;
目的 构建青年“饭圈行为”个体心理特征维度模型,明晰健康促进策略,为青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基于扎根理论,对5名在职青年及1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借助Atlas.ti软件对文本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构建理论模型。结果 共生成629个参考点,析出66个初始范畴,11个子范畴,提取出5个主范畴。追随行为、身份认同、资源投入、群体规范和社会影响共同构成青年“饭圈行为”个体心理特征维度模型。个体在平台算法、商业规则和文化规制等社会媒介中,通过身份认同驱动、资源投入强化、追随行为表征、群体规范调控满足情感补偿与价值实现等心理需求,并与社会影响反馈互动形成动态闭环的追星体验。结论基于国家政策文件,从内在提升、外部约束到系统开放的递进治理链条,提出调控行为、优化资源与多元协同的治理建议:聚力健康教育引领,塑造理性主体认知;规制资本技术应用,维护清朗网络空间;促进多元主体共治,赋能文化健康发展可作为健康促进策略。
2025年08期 v.41 717-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1 ] - 高艺博;何矝;陈潇潇;江露沛;张傲雨;陆阿明;于利;胡海霞;张彦峰;
目的 编制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护基本素养问卷(家长版)并检验其信效度,为调查家长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护素养情况提供测量工具。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质性访谈、专家咨询方法,构建问卷条目池。采用多阶段随机和人口规模成比例相结合的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潍坊市部分儿童青少年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616份样本数据进行问卷的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并选取其中92份样本进行重测信度分析。结果 最终形成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护基本素养问卷(家长版)包括家长带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家长关注孩子的眼睛状态的知识、家长保护孩子眼睛的能力与技能、家长关注孩子书写/看电子产品的知识、家长了解睡眠和视力相关的知识、家长带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与习惯、家长叮嘱孩子书写/看电子产品的姿势的行为与习惯、家长了解饮食与近视相关的知识和家长关注孩子的眼睛状态的行为与习惯9项一级条目、39项二级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3.035%;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χ~2/df=3.610,GFI=0.962,AGFI=0.936,CFI=0.907,IFI=0.908,TLI=0.876,RMSEA=0.071;问卷整体的Cronbach's α为0.896,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区间为0.835~0.965。结论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护基本素养问卷(家长版)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测量家长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护素养水平。
2025年08期 v.41 723-728+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鲁志威;李彩文;谢银梅;王宁宁;徐沛颖;胡杨;苗景锐;
目的 对2013—2022年我国国家层面出台的健康促进与教育政策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价,为制定健康促进与教育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北大法宝数据库和国家部委官网检索2013—2022年发布的健康促进与教育政策相关文件,利用ROST CM6.0软件提取政策高频词,提炼政策内容及政策受体,借助政策建模一致性(Policy Modeling Consistency,PMC)指数模型构建包含9个一级指标、38个二级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政策文本进行评分和质量评价。结果 检索出健康促进与教育政策文本107条,纳入分析16条。健康促进与教育政策文本整体得分为7.27分,质量等级为优秀。4项的政策处于完美等级,11项的政策处于优秀等级,没有出现不良等级的政策文本。一级指标中,政策工具(0.94)、政策时效(0.92)和政策结构(0.89)等得分较高,政策级别(0.64)、发布机构(0.71)和政策内容(0.74)等得分较低。结论 2013—2022年我国发布的健康促进与教育政策文本整体质量通过PMC指数模型评价为优秀,但政策文本的协同性和内容覆盖度需进一步提升。
2025年08期 v.41 729-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王海琪;曾繁煜;张丽峰;沈恋迪;蒋泓;国献丽;宋魏;王子文;
目的 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及相关因素,与焦虑、抑郁的关联,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焦虑症筛查量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评估等标准量表进行调查,对上海市嘉定区3所初中的1200名在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 收集有效问卷1193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总分平均为(83.05±12.52)分,425名(35.6%)青少年具备心理健康素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达到预期不会被责骂(aOR=1.385,95%CI:1.001~1.195)、家庭经济不存在风险(aOR=1.630,95%CI:1.137~2.238)、家庭关系亲密(aOR=1.598,95%CI:1.087~2.350)和校园氛围理想(aOR=4.279,95%CI:3.217~5.691)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更高。存在焦虑症状aOR=0.280,95%CI:0.154~0.508)、抑郁症状aOR=0.505,95%CI:0.317~0.805)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更低。焦虑症状检出率为6.5%,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7.7%。心理健康素养得分与抑郁得分负相关(r=-0.32,P<0.01);与焦虑得分负相关(r=-0.12,P<0.01)。结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有待提高,心理健康素养与青少年焦虑、抑郁症状相关,建议家庭、学校共同参与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
2025年08期 v.41 736-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林铠浩;刘芳江;蔡伟聪;王一茸;雷林;赵志广;
目的 了解广东省深圳市居民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癌症防治健康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2024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10个区15~69岁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电子问卷获取社会人口学特征、癌症家族史、癌症核心知识知晓情况等问卷资料,计算各维度知识知晓率和人群总体知晓率,应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知晓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2021—2024年深圳市癌症防治核心知识人群知晓率为68.84%,各年度知晓率分别为65.57%、68.06%、70.60%和72.49%(Z=-6.839,P<0.001);“癌症管理素养”维度知识平均知晓率最高(79.20%),“癌症康复素养”维度知识平均知晓率最低(55.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女性、体质指数正常者、过去1年健康状况自觉一般者,男性、肥胖者、过去1年自觉健康状况好/较好者的癌症防治核心知识不达标的可能性较高,OR值分别为1.147 (95%CI:1.057~1.245)、1.514 (95%CI:1.345~1.705)、1.257 (95%CI:1.152~1.372)。相对于医务工作者,农业劳动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商业零售或服务人员、在校学生、离退休人员、其他职业人员的癌症防治核心知识不达标的可能性较高,OR值分别为3.928 (95%CI:3.241~4.759)、1.880 (95%CI:1.625~2.176)、3.128 (95%CI:2.700~3.623)、2.634 (95%CI:2.265~3.062)、1.738(95%CI:1.410~2.143)、2.778 (95%CI:2.174~3.549)、2.473 (95%CI:2.112~2.894)。结论 2021—2024年深圳市癌症防治核心知识人群知晓率逐年上升,不同维度的知晓率存在较大差异,应继续加强重点人群以及薄弱维度的健康宣教,提升深圳市居民癌症防治知识水平。
2025年08期 v.41 741-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李明龙;仲学锋;何超凡;贾良春;马新宇;徐赞;崔文虎;
目的 了解安徽省合肥市餐馆与家庭菜肴钠含量情况,为制定和倡导居民低钠饮食健康教育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2年1月在合肥市有目的地选取大、中、小共30家徽菜餐馆,每家采集8道菜肴,包括热菜5道(3荤1素1汤)、凉菜2道(1荤1素)、小吃/主食1道;选取17个家庭共计采集64道菜肴,每个家庭至少热菜2道(至少1荤菜1素菜,部分家庭另收集汤类菜肴)。对于有较多汤汁的菜肴(油汤>50 mL),可食部分和非可食部分(油汤)分别装入采样袋。全部样本现场称重记录,并送往第三方实验室检测钠含量。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分析菜肴中钠含量和分布差异。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04道菜肴,总体钠含量中位数为557 mg/100g,其中餐馆和家庭菜肴钠含量中位数分别为579 mg/100 g和435 mg/100 g。不同类别与烹饪方式的菜肴钠含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餐馆的素热菜(493 mg/100 g)、汤(276 mg/100 g)的钠含量高于家庭素热菜(417 mg/100 g)、汤(150.5 mg/100 g);餐馆的炒、炖、烧、烤菜肴的钠含量均高于家庭。餐馆和家庭菜肴的油汤部分钠含量占比中位数分别为40.0%和55.8%;不同类别与烹饪方式菜肴的油汤部分钠含量占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合肥市菜肴总体钠含量较高,其中餐馆菜肴的钠含量高于家庭菜肴,建议对合肥餐饮业行业倡导减盐示范餐厅建设,针对居民开展低盐饮食健康教育,并倡导民众更多在家就餐或选择减盐餐厅就餐。
2025年08期 v.41 747-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王超;牛彦麟;王同瑜;吴阳博;姜金茹;马晓晨;
目的 通过分析2014—2023年北京市哨点医院0~14岁人群食源性腹泻病例监测数据,为科学开展该人群食源性腹泻的防控与宣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23年北京市36家哨点医院就诊的0~14岁人群食源性腹泻病例的基本信息、发病时间和饮食史等信息,采集粪便标本或肛拭子进行病原学检测,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2014—2023年北京市哨点医院共监测0~14岁食源性腹泻病例7050例,男女性别比为1.56:1,病原阳性例数为1116例,阳性检出率为15.83%。2~<5岁组的病原检出率最高(23.11%);8月的病原检出率最高(20.84%);可疑暴露食品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29.73%)、进食场所为零售店(35.48%)的病原检出率最高;在不同病原中,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9.76%),其次是致泻大肠埃希氏菌(6.14%),2~<5岁人群沙门氏菌检出率和1~<2岁人群诺如病毒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4—2023年北京市0~14岁人群食源性腹泻病例中2~<5岁人群是重点防控人群,夏季为重点防控季节,感染病原以诺如病毒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为主,应有针对性地对儿童和青少年人群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025年08期 v.41 753-756+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熊月琳;王帅;王浩;张佳京;李洋;刘聪;罗华堂;
目的 评价同伴教育对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的改善效果,为探讨适宜的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10月—2022年1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武汉市江岸区2所小学四至五年级全体学生948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n=497)和对照组(n=451)。试验组接受同伴教育,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在10个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条目中的9个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总知晓率≥90%的比例为74.04%,高于对照组的59.87%(P均<0.01);试验组所有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条目及总知晓率≥90%的提升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正确血吸虫病防治态度持有率为99.80%,对照组为99.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9);试验组正确血吸虫病防治行为报告率为99.46%,对照组为99.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4)。结论 同伴教育可显著提高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水平,但对血吸虫病防治态度和行为的短期改善作用有限。建议在流行区推广同伴教育知识干预,并进一步探索促进态度行为转变的策略。
2025年08期 v.41 757-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王雁;肖芊芊;朱勇飞;
目的 评价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KAP)干预对高中生饮用奶茶行为的影响,为提升高中生奶茶饮用相关知识和态度,促进奶茶健康消费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抽取某中学高中生440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知信行干预,干预内容包括传授奶茶核心知识和监测并引导饮用奶茶态度和行为转变。采用χ~2检验比较干预前后高中生奶茶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结果 干预后,高中生奶茶相关知识得分优良比例为77.4%,高于干预前的32.4%,且除“风味小料原材料”和“咖啡因引起的不适症状”外,其他奶茶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饮用奶茶态度“良”以上比例为35.7%,高于干预前的5.1%,且饮用奶茶态度的5个方面均优于干预前;饮用奶茶行为“良”及以上的比例为16.9%,高于干预前的1.0%,且除“喝奶茶频率”和“奶茶规格选择”外,其他饮用奶茶相关行为均优于干预前;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短期的集中KAP干预能较好地提高高中生对奶茶的认知水平和积极态度,且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奶茶消费的健康行为。
2025年08期 v.41 762-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