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艾滋病防控相关认知和行为专题专栏

  • 我国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控相关行为现况及其面临挑战

    施正丽;曹望楠;朱正杰;孙昕霙;常春;史宇晖;

    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AIDS仍然是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经性传播是HIV的主要传播途径;青年学生作为性活跃人群,是我国艾滋病防控的重点人群之一。由于青年学生的性观念变得愈发开放和包容、性行为呈现多样性,但安全性行为的知识及技能并未随之提升,使得HIV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较为容易且难以发现。此外,AIDS防控措施及技术也发生了新变化,HIV预防性抗病毒药物使用策略和线上自我检测方法等尚未被青年学生所了解和使用。因此,及时了解和掌握当下青年学生的性行为特点、对当前AIDS防控中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用药的认知及使用、HIV检测与自我检测行为等情况,总结当前青年学生中艾滋病防控存在的新挑战,可为制定青年学生AIDS防控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2023年12期 v.39 1059-1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10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朱正杰;施正丽;曹望楠;郑韵婷;王湘苏;高冰;孔祥然;纪颖;孙昕霙;常春;史宇晖;

    目的 了解目前我国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将来开展校园艾滋病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2年12月—2023年4月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学生,收集大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知晓情况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纳入4436名研究对象,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63.9%,满分率为0.6%,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Special Session on HIV/AIDS,UNGASS)指标知晓率为20.4%。在“持续检测不出=不具有传染性”(13.2%)、“暴露前预防用药”(36.3%)知识点上知晓率较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来自普通本科(β=-0.426,95%CI:-0.624~-0.227)或专科(β=-0.869,95%CI:-1.207~-0.530)、理工(β=-0.671,95%CI:-1.160~-0.181)、师范(β=-0.645,95%CI:-1.138~-0.153)及体育艺术类型(β=-1.118,95%CI:-1.964~-0.273)的大学、曾经谈过而现在没谈恋爱(β=-0.246,95%CI:-0.444~-0.049)、未发生过性行为(β=-0.332,95%CI:-0.551~-0.113)的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水平较低(P<0.05);女性(β=0.214,95%CI:0.049~0.380)、高年级(大四,β=0.295,95%CI:0.026~0.563)、经常参与学校活动(β=1.058,95%CI:0.619~1.496)、大学前接受过艾滋病相关教育(β=0.794,95%CI:0.537~0.875)、主动咨询过艾滋病相关信息(β=0.623,95%CI:0.166~1.080)以及所在大学开展艾滋病相关教育(β=0.920,95%CI:0.676~1.164)因素可促进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结论 当前我国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一般,应加强对非医学类和非重点本科的大学生,及目前缺乏恋爱及性经验、参与学校活动消极、低年级的大学生的校园艾滋病及性教育,教育内容应更侧重于病毒的传播途径、条件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传播及干预活动。

    2023年12期 v.39 1065-1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47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 ]
  • 大学生艾滋病检测意愿和检测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施正丽;朱正杰;曹望楠;郑韵婷;王湘苏;高冰;纪颖;孙昕霙;常春;史宇晖;

    目的 了解我国大学生的艾滋病检测意愿和检测行为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单纯随机抽样法,于2022年12月—2023年4月在全国大学生中进行电子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t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艾滋病检测意愿和检测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4451个有效样本纳入分析。大学生有较高的艾滋病检测意愿(77.1%),但检测率仅为6.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1.521,95%CI:1.305~1.772)、有性行为(OR=1.454,95%CI:1.193~1.772)和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高(OR=1.144,95%CI:1.115~1.173)的大学生艾滋病检测意愿更高,大学前居住在农村地区(OR=0.846,95%CI:0.728~0.983)、大学三年级(OR=0.736,95%CI:0.596~0.909)、大学四年级(OR=0.701,95%CI:0.547~0.900)大学生的艾滋病检测意愿更低;西部地区(OR=1.569,95%CI:1.133~2.171)、有性行为(OR=3.199,95%CI:2.465~4.153)大学生的艾滋病检测率更高,东北部地区(OR=0.269,95%CI:0.084~0.862)、普通院校(OR=0.589,95%CI:0.444~0.779)、专科院校(OR=0.481,95%CI:0.267~0.866)大学生的艾滋病检测率更低。结论 我国大学生艾滋病检测意愿较高但检测率低,应在校园加强对重点学生群体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完善校内艾滋病检测服务,探索“互联网+”自检模式,进而提高大学生高危行为后的艾滋病的检测意愿和实际检测率。

    2023年12期 v.39 1072-1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56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大学生性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胡哲瑜;施正丽;林浩;张蓝超;高冰;孙昕霙;常春;曹望楠;史宇晖;

    目的 了解大学生性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制订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12月—2023年4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全国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451名大学生,既往性行为发生率为20.1%,同性性行为发生率为3.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男性为参照,女性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较低,OR值为0.552(95%CI:0.473~0.645);以大学所在城市是东部地区为参照,大学所在城市是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较高,OR值为1.570(95%CI:1.275~1.934);以经济来源是父母提供为参照,经济来源是奖学金的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高,OR值为2.611(95%CI:1.537~4.434);以性取向是异性恋为参照,性取向是同性恋的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较高,OR值为1.701(95%CI:1.005~2.881);艾滋病知识传统国八条得分较高者性行为发生率较高,OR值为1.156(95%CI:1.096~1.220);就读大学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较高,OR值为1.315(95%CI:1.068~1.621);主动寻求性病、艾滋病相关信息的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较高,OR值为2.126(95%CI:1.816~2.489)。结论 2022年大学生整体性行为发生率较高,相关部门应从提高学生个体健康知识水平和开展相关艾滋病健康教育等多途径开展相关教育,以改善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的现状。

    2023年12期 v.39 1078-1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252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大学生主动寻求性病、艾滋病信息和接受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孔祥然;施正丽;杨春燕;侯冬冬;朱正杰;曹望楠;常春;孙昕霙;纪颖;王湘苏;郑韵婷;史宇晖;

    目的 了解我国大学生对性病、艾滋病信息的需求、主动寻求情况及接受艾滋病健康教育情况,分析其主动寻求相关信息和接受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12月—2023年4月对国内本科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高校大学生对性病、艾滋病信息的需求和主动寻求情况和接受艾滋病健康教育情况。使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以是否主动寻求性病、艾滋病信息和大学期间是否接受艾滋病健康教育为因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回收问卷4451份,其中有效问卷4348份,问卷有效率为97.69%。大学生主动获取性病、艾滋病信息的渠道主要为网络(1182人,27.18%)和健康教育(985人,22.65%)。多因素分析显示,相较于男性,女性主动寻求率较低,OR值为0.855(95%CI:0.741~0.985);相较于人文社科专业,理学专业大学生的主动寻求率较高,OR值为1.272(95%CI:1.033~1.564);相较于专科层次,重点本科和普通本科层次大学生的主动寻求率较高,OR值分别为1.590(95%CI:1.187~2.128)和1.333(95%CI:1.012~1.758);相较于未发生性行为,发生性行为大学生的主动寻求率较高,OR值为1.724(95%CI:1.453~2.046);相较于未接触过色情信息,接触色情信息大学生的主动寻求率较高,OR值为1.619(95%CI:1.405~1.867);相较于没有恋爱经历,有恋爱经历大学生的主动寻求率较高,OR值为1.349(95%CI:1.156~1.575);相较于大学前未接受艾滋病健康教育,大学前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大学生的主动寻求率较高,OR值为2.021(95%CI:1.560~2.618);相较于大学期间未接受艾滋病健康教育,大学期间接受艾滋病健康教育大学生的主动寻求率较高,OR值为1.972(95%CI:1.633~2.381)。3431名(7.91%)大学生大学期间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相较于大一年级,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接受率更高,OR值分别为1.295(95%CI:1.058~1.586)、1.374(95%CI:1.117~1.690)和1.331(95%CI:1.030~1.720);相较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接受率更高,OR值为1.625(95%CI:1.285~2.055);相较于综合类院校,医学类院校的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接受率更高,OR值为1.792(95%CI:1.379~2.329);相较于专科层次,重点本科层次的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接受率更高,OR值为1.724(95%CI:1.273~2.334)。结论 大学生对性病、艾滋病信息有强烈需求但主动性不足,性别、专业、大学层次、是否发生性行为、是否接触色情信息、是否有恋爱经历和大学前或大学期间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是否主动寻求性病、艾滋病信息的影响因素;年级、大学所在地区、大学类型和大学层次是大学生是否接受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

    2023年12期 v.39 1084-1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76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对意外妊娠的态度及相关因素研究

    董元;施正丽;朱正杰;纪颖;郑韵婷;王湘苏;高冰;孙昕霙;常春;史宇晖;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意外妊娠的态度,为更好地开展性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与责任意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单纯随机抽样法,于2022年12月—2023年4月对全国18~24岁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问题、对意外妊娠的态度。采用χ~2检验对不同特征大学生对意外妊娠态度的分布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大学生意外妊娠态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纳入4451人,有20.1%的研究对象发生过性行为,其中6.3%的研究对象自己或伴侣有过人工流产经历。82.6%的研究对象表示假如自己或伴侣意外妊娠,会选择到正规医院就医;46.2%的研究对象表示会向家长寻求帮助。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倾向于去正规医院就医(OR=1.94,95%CI:1.64~2.29,P<0.001);医科专业大学生比人文社科专业大学生更倾向于去正规医院就医(OR=1.49,95%CI:1.13~1.97,P=0.005)。结论 大学生对意外妊娠后如何处置的态度整体上较为谨慎,但仍有部分大学生选择去私人诊所就医或自行购买药物堕胎,有必要加强大学生避孕相关知识教育并增强其意外妊娠相关自我保护意识。

    2023年12期 v.39 1091-1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

  • 中国6省18~75岁社区人群低钠盐使用及其与24h尿钠、24h尿钾、钠钾比关系研究

    刘敏;徐建伟;白雅敏;李园;张普洪;吉宁;贾艾楠;吴静;

    目的 探讨中国6省18~75岁社区人群的低钠盐使用情况,及其与24 h尿钠、24 h尿钾、钠钾比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693名社区人群进行低钠盐使用情况调查,并采集其体格测量数据和24 h尿液。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社区人群低钠盐使用情况与其24 h尿钠、24 h尿钾、钠钾比间的关系。结果 中国6省2635名18~75岁社区人群中,听说过低钠盐的社区人群占26.6%,目前使用低钠盐的社区人群占8.8%。社区人群24 h尿钠为(192.97±79.27)mmol/d, 24 h尿钾为(40.16±16.57)mmol/d,钠钾比为(5.18±2.19)。检验结果显示,听说过低钠盐的社区人群的24 h尿钠和钠钾比均低于未听过低钠盐的社区人群,分别为(176.77±70.89)mmol/d和(4.34±2.16),24 h尿钾高于未听说人群,为(40.78±17.07)mmol/d;目前使用低钠盐的社区人群的24 h尿钠和钠钾比均低于未使用低钠盐的社区人群,分别为(166.06±62.92)mmol/d和(4.71±2.11)。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听说过低钠盐(β=11.133)、目前使用低钠盐(β=15.850)是影响社区人群24 h尿钠的主要因素(P<0.05);目前使用低钠盐(β=0.360)是影响社区人群钠钾比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低钠盐使用有助于降低个体24 h尿钠水平,故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社区人群中有关低钠盐的健康宣教,以降低人群钠摄入水平。

    2023年12期 v.39 1096-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2016—2021年我国60~69岁老年人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获取途径及应用情况分析

    杨帆;谭巍;葛润润;余晴霞;罗倩;

    目的 了解2016—2021年我国60~69岁老年人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的获取途径和应用情况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2016—2021年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项目数据,选取其中60~69岁年龄段的老年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老年人基本情况、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获取情况、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应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电视是老年人获取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的首要途径,专业医疗服务机构是老年人获取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的首要场所。来源于报纸的老年人中医药知识获取率呈降低趋势,2016—2021年累计降低值为3.92%,降低幅度为12.00%;来源于手持终端的老年人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获取率增长最快,2016—2021年累计增长值为21.53%,增长幅度为105.54%。城乡、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职业间的老年人6年间7种大众媒体中医药健康知识获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知识应用率由2016年的45.34%增长至2021年的56.35%,增长值为11.01%,增长幅度为24.28%。大专/本科及以上(OR=7.294,95%CI:5.180~10.270)、健康状况比较好(OR=1.526,95%CI:1.150~2.024)的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知识应用率更高,职业为农民的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知识应用率较低(OR=0.565,95%CI:0.430~0.743)。结论 电视、手持终端和咨询专业医疗机构是老年人获取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知识应用率呈增长趋势,文化程度、职业和健康状况是我国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知识应用情况的影响因素。

    2023年12期 v.39 1102-1108+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37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2021年我国196个城市人均预期寿命及其影响因素

    高亚娟;尹琳;卢永;吴敬;

    目的 了解我国196个城市的人均预期寿命现况,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2021年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数据,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人均预期寿命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初步判断,并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人均预期寿命的主要因素。结果 2021年,我国196个城市的人均预期寿命为(79.96±2.44)岁。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Β=0.156)、国家卫生县城(乡镇)占比(Β=0.01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Β=0.054)、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Β=-0.066)、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Β=0.07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Β=0.042)、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Β=-0.003)是影响人均预期寿命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人均预期寿命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未来应通过提升居民健康素养,重视居民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加强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镇健康细胞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措施,提高人均预期寿命。

    2023年12期 v.39 1109-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73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社会性别视角下农转非居民社会资本对吸烟饮酒行为的影响研究

    谢雨岑;高博;陈钧涵;

    目的 调查农转非居民社会资本和吸烟饮酒行为的性别差异,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成都市1620名农转非居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性别农转非居民的社会资本对其吸烟饮酒行为的影响。结果 男性吸烟率和饮酒率分别为48.0%和33.7%,女性吸烟率和饮酒率分别为2.3%和6.6%。控制混杂后的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庭社会资本高分组的女性吸烟率较低分组低,OR值为0.337(95%CI:0.155~0.731);个体社会资本高分组的男性饮酒率较低分组高,OR值为2.187(95%CI:1.297~3.687)。此外,年龄、慢性病、合并饮酒或吸烟也会影响农转非居民的吸烟饮酒行为。结论 不同性别农转非居民的吸烟、饮酒行为以及社会资本存在一定差异,故控烟限酒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性别和社会资本等因素,也应重点关注农转非居民等特殊群体。

    2023年12期 v.39 1114-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太原市2型糖尿病患者健身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步建军;赵丽锦;张世晴;刘敏;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健身行为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2年7—8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太原市1769名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健身行为的主要因素。结果 87.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了一种或多种健身运动。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以≤55岁年龄组为参照,56~岁年龄组2型糖尿病患者参与运动的概率更高,OR值为1.688(95%CI:1.075~2.650);以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为参照,中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参与运动的概率更高,OR值分别为1.455(95%CI:1.078~1.963)和6.792(95%CI:2.700~17.088);以没有社会支持者为参照,有社会支持的2型糖尿病患者参与运动的概率更高,OR值为2.324(95%CI:1.859~2.906);以不能主动获取和应用信息者为参照,能够主动获取和应用信息的2型糖尿病患者参与运动的概率更高,OR值分别为2.060(95%CI:1.609~2.638)和1.543(95%CI:1.199~1.984)。结论 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着较多的不良生活方式,参与运动的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开展运动管理时,应兼顾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特点,注重家庭的参与以及健康信息的可及性。

    2023年12期 v.39 1120-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王梦柯;袁晓琳;

    目的 探讨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种形式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6月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文罗镇和隆广镇随机选取610名中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5人)。观察组采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种形式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开展为期35 d的干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心理辅导及相关课程的学习。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两组学生的基线和终末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测量,并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分析比较两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基线调查中有33.8%和4.4%的学生分别存在轻度和中度心理健康问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后,七年级学生抑郁(t=0.308)、适应不良(t=1.092)维度的得分,八年级学生敌对(t=0.788)、焦虑(t=0.632)维度的得分,九年级学生焦虑(t=0.825)、学习压力(t=0.128)、情绪不稳定(t=0.697)维度的得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21)。干预前后比较发现,观察组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总均分从(1.99±0.52)分下降到(1.92±0.5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13,P=0.049);对照组从(1.98±0.55)分下降(1.94±0.48)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种形式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心理健康指数。

    2023年12期 v.39 1125-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71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综述

  • 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在健康行为领域的应用进展

    陈灿;翟清华;王露茗;郝娟娟;李鑫静;

    健康行为关系到个体的健康维持和疾病预防,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深入探讨了意图向行为转变的内在机制,为健康行为的解释、预测及干预提供了新视角。本文主要阐述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起源与发展、作用机制及在健康行为领域的应用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其应用前景。未来该理论研究可立足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整合已有模型不断丰富理论内涵,深入探索我国人群健康行为的产生及维持机制,并结合理论制定健康行为干预措施探索其效果的持续性,进一步推进该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2023年12期 v.39 1131-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33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工作研究

  • 基于JCI标准孕早期健康教育混合管理模型构建与实践

    杨毅;刘利;王冬军;刘娜娜;王亚新;杨萱瑾;吴一波;马良坤;

    随着近年来孕产妇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妊娠年龄的增加,人们对产科服务质量要求较前明显升高。《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指出要保障孕产妇安全分娩,针对孕产期妇女的健康需求,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坚持保健与临床结合,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做到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知识全面普及,促进健康孕育。本文运用JCI的标准与理念,探讨以孕妇为主,医护人员全员参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规范孕期健康教育管理,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和效果。通过初步探索发现,运用孕早期孕妇健康教育混合管理模型可提高孕妇记录饮食、运动打卡行为,舒缓压力和紧张情绪,增加母乳喂养信心,及时发现健康教育薄弱环节,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和监测记录习惯,促进健康行为建立,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具有推广意义。

    2023年12期 v.39 1136-1139+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 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公众认知、社会情绪及舆论导向研究

    贾艳;周建新;

    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因病毒感染减少或基本消失,公众容易掉以轻心产生侥幸心理,导致新一轮变异病毒感染的潜在风险增加,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困难。因此,本文将基于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视角,阐述公众认知、社会情绪和舆论导向三者的内涵,分析疫情发生以来公众认知、社会情绪、舆论导向的现状,继而提出常态化防控下重视公众行为引导、积极完善医院健康教育体系以及提升舆情引导设计整合能力等一系列建议。

    2023年12期 v.39 1140-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60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