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 健康生活方式对代谢综合征发病影响的队列研究

    吴延莉;周婕;王艺颖;余丽莎;张骥;余扬文;李雪娇;龙梦雅;林深荣;刘涛;

    目的 探讨健康生活方式对代谢综合征(MS)发病风险的影响,为MS的生活方式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贵州省自然人群队列研究,在基线调查的9280人中,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失访及死亡人数,最终将4663人纳入分析。对8种健康生活方式:从不吸烟、从不饮酒、蔬菜水果摄入≥400 g/d、烹调油摄入≤30 g/d、食盐≤6 g/d、静坐时间<6 h/d、睡眠时间7~8 h/d、(18.5≤BMI<24)kg/m~2进行组合分析,研究健康生活方式与MS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Cox模型评估MS发病风险,以0~3种健康生活方式为参照组,计算各组风险比(HR)及95%CI值。结果 单个健康生活方式与MS发病关联的分析结果发现,从不吸烟、从不饮酒、摄入低油低盐及正常BMI与MS发病的风险均呈负相关关系,未发现睡眠时间、静坐时间及蔬菜水果摄入与MS有关。但通过任意组合多种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分析发现,在全人群中,与0~3种相比,保持5、6及7种以上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MS的风险分别为HR:0.760(95%CI:0.627~0.921)、HR:0.600(95%CI:0.485~0.742)及HR:0.541(95%CI:0.413~0.707)。BMI是影响MS的主要关联因素,其次是盐摄入及静坐时间。结论 多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协同作用能有效降低MS的发病风险,健康生活方式越多,风险越小。

    2022年08期 v.38 675-680+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79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成都市三代流动人口吸烟及二手烟暴露现状分析

    张晓燕;彭柟;汪晓慧;李剑波;杨洋;

    目的 了解成都市流动人口吸烟、二手烟暴露现状及其代际群体间差异,为开展流动人口控烟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应答推动抽样方法在成都市获取有效样本2630例,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流动人口现在吸烟率为26.0%,日均吸烟量(14.86±9.63)支,开始吸烟年龄(19.51±6.74)岁,戒烟率11.3%。男性现在吸烟率52.7%,女性现在吸烟率为3.1%;从事第二、三产业工作者的现在吸烟率分别为36.7%、 25.6%;第一、二、三代的现在吸烟率分别为34.1%、21.5%、23.9%。家庭与工作场所二手烟的暴露率分别为55.2%、71.1%。性别、职业和代际与成都市流动人口的吸烟状况有关。结论 男性、第三代、第二产业的成都市流动人口的现在吸烟率较高;工作场所的二手烟暴露情况较为严重,需要针对青壮年男性,着重在工厂等地进行控烟工作,提高流动人口的烟草危害知识的知晓率,增强公共/工作场所禁烟态度。

    2022年08期 v.38 681-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0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跨理论模型在社区医生干预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行为中的应用效果

    孙昕霙;陈雪莹;闵鹤葳;Edwin B.Fisher;

    目的 验证跨理论模型与社会支持理论相结合在社区医生干预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行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整群社区干预试验,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直接支持组由社区医生对患者进行医生主导的饮食干预;间接支持组则进行医患协商的饮食干预;同时为两干预组发放了控量餐具和食物图卡。根据跨理论模型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基线、3个月、6个月时进行调查。结果 在3个月和6个月时,直接支持组和间接支持组整体对糖尿病饮食益处的认知和饮食相关自我效能水平呈上升趋势,而感知到实施糖尿病饮食的障碍呈下降趋势,但只有3个月时,两干预组[直接支持组得分(13.72±2.04)分;间接支持组得分13.88±1.85]与对照组[得分(12.92±2.30)分]在益处认知水平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女性、文化程度较高、知觉饮食障碍较低、饮食自我效能较高、直接支持组在6个月时,所处行为阶段更高。结论社区医生基于跨理论模型来对患者的饮食行为进行的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决策平衡发生积极变化,并可促进患者饮食行为阶段前进,直接支持可能对患者的饮食改变帮助更大。

    2022年08期 v.38 686-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942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2015年河北省18~59岁居民在外就餐行为及其对肥胖的影响

    田美娜;张翠;乔晓芳;陈磊;牛蓓;周园园;李红;刘长青;

    目的 分析2015年河北省成年居民的在外就餐行为及其对肥胖的影响,为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有效控制主要的健康危险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与人口成比例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在河北省抽取13个监测点,开展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该监测以面对面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了2213名18~59岁居民过去1周在外就餐行为数据,通过集中体检获得身高和体重数据,以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进行复杂抽样加权计算,不同特征人群就餐行为采用例数和加权百分比进行描述,应用无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特征人群在外就餐频率的危险因素及优势比、以及在外就餐与肥胖的关联性。结果 2015年河北省18~59岁居民过去1周在外就餐率为25.29%,18~44岁、45~59岁居民在外就餐率分别为30.77%和16.20%,其中,在外就餐1~6次/周和≥7次/周的比例分别为9.40%和15.89%。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无在外就餐组相比,在外就餐频次≥7次/周的调查对象中,城市居民(OR=2.36,95%CI:1.71~3.24)、男性(OR=2.35,95%CI:1.72~3.20)、18~44岁人群(OR=1.63,95%CI:1.18~2.26)、文化程度较高(OR=3.77,95%CI:2.14~6.64)、在职人员(OR=3.02,95%CI:1.80~5.07)、家庭人口数>2人家庭(OR=1.37,95%CI:1.02~1.86)以及家庭人均年收入≥4万元人群(OR=1.74,95%CI:1.08~2.81)在外就餐行为更为普遍。女性在外就餐频次与肥胖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在外就餐频次≥7次/周的人群发生肥胖的风险是非在外就餐人群的1.89倍(P=0.031)。结论 河北省18~59岁居民在外就餐行为较为普遍,男性在外就餐频次≥7次/周,发生肥胖的风险增加。

    2022年08期 v.38 691-695+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37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运用社交媒体开展成年肥胖干预有效性的Meta分析

    郭馨月;陈颖;田向阳;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法,探讨运用社交媒体开展成年肥胖干预的效果,为推广社交媒体在成年肥胖干预中的应用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Medline、CNKI、维普、WanFang Data、CBM数据库,搜集2012—2022年间发表的、运用社交媒体开展成年肥胖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根据预先制定的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连续变量资料采用均值差(MD)作为效应分析统计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效应值的合并与异质性检验。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大小通过I~2评估。P<0.05为MD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篇文献,其中3篇来自美国,1篇来自巴西,3篇来自澳大利亚,1篇来自西班牙,1篇来自中国。研究对象的年龄20.47~45岁。社交媒体干预组的体重(非空白对照、空白对照)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合并后的体重变化效应值MD_(非空白对照)=-0.46 kg, 95%CI:-0.88~-0.04,P<0.05,合并后的体重变化效应值MD_(空白对照)=-2.51 kg, 95%CI:-3.27~-1.75,P<0.001;社交媒体干预组的腰围变化程度优于对照组,合并后的腰围变化效应值MD=-2.65 cm, 95%CI:-3.56~-1.75,P<0.001。结论 基于目前的研究证据,运用社交媒体开展的肥胖干预对减少体重、腰围有效,尚不能认为对BMI有效,“社交媒体+个性化指导”与“社交媒体”干预效果无差异,还需更多研究予以验证。

    2022年08期 v.38 696-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42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前后公共卫生机构微信平台影响力分析

    欧光忠;陈锦辉;陈梅兰;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后,公共卫生机构微信平台影响力的变化情况,为今后利用微信新媒体开展健康传播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28日,微信平台每周的推送次数、阅读数和点赞数等数据,利用新榜指数(New Rank Index, NRI)对微信平台的综合影响力进行比较。结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602个微信平台平均每周总阅读数为(1923.93±1205.79)万,比疫情前上升了39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90,P<0.001),微信平台NRI由疫情前(420.62±138.87)上升到疫情后(479.42±15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0,P<0.001),疫情后微信平台与“丁香医生”平均每周阅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24,P<0.001)。微信平台NRI≥700的省级及以上、东部和行政类的微信平台所占比例较疫情前有明显增加,分别增加了14.85%、5.36%和8.08%,差异均有统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省级及以上、东部及行政类微信平台NRI较高(P<0.01)。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微信平台影响力有较大提高,但总体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进一步提升新媒体健康传播的综合应用能力。

    2022年08期 v.38 703-7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结核病科普文献计量分析

    徐坤;苏静静;

    目的 探析2000年以来我国科普期刊与报纸发表结核病科普文献的现状。方法 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以CNKI收录的正式出版科普期刊和报纸数据库上的结核病科普文章为数据来源进行分析,并运用VOSviewer进行主题词聚类。结果 共获得有效文献2138篇,分析结果显示,结核病科普领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近10年科普阵地由报纸转向科普期刊。21世纪以来结核病科普主题涉及结核病的防控、发生与传播机制、药物治疗及耐药性和以肺结核为主的临床治疗及合并症4个方面,结核病合并糖尿病、艾滋病等患者和老年人、农民工等是重点科普对象。结论 我国结核病科普文献基本契合了国家制定的结核病防治知识要点,涵盖了遏制结核病发病与传播的全链条,同时重点关注了低免疫力、低文化程度、低收入的“三低”人群,具有积极意义。可采取提高科普文章针对性、发掘优秀科普作者、寻求全媒体合作等措施,与互联网科普渠道形成优势互补。

    2022年08期 v.38 708-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39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2020年湖北省公众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情况调查分析

    张梦娴;周丽平;叶建君;侯双翼;杨成凤;刘勋;张玉;卢星星;皮琦;笪琴;

    目的 通过分析湖北省公众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和希望知晓途径,为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的结核病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380名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20年湖北省结核病防治单一核心信息知晓率分别为80.15%、84.09%、86.10%、86.39%、72.64%,总知晓率和全部知晓率分别为81.87%和53.61%,接受教育率为87.8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高于女性(OR=0.72,95%CI:0.562~0.912);农村地区居民高于城市地区(OR=3.67,95%CI:2.638~5.115);初中、高中及同等学历水平比小学及以下水平高(OR=2.94,95%CI:2.158~4.003;OR=2.56,95%CI:1.719~3.819)。年龄55岁以上、女性、城市地区、汉族、小学以下水平和农民全部知晓率水平较低。根据希望获取途径表明,广播、电视、电影、音像材料等一直是公众希望获得的知晓途径,其次为医生宣传和居委会、村委会宣传。网络宣传方式中,调查对象更倾向于通过自媒体检索。结论 针对不同人群全面开展大众媒体宣传,发挥自媒体的作用,动员居委会、村委会加入结核病健康促进工作,进一步提高公众结核病防治知晓水平。

    2022年08期 v.38 713-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天津市孕妇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丹丹;王洋;崔玉山;段雅妮;李文凤;李芳;

    目的 了解天津市孕妇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0年1—12月在天津市16个区中,每个区分别随机选取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区抽取不少于40例孕妇开展电子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天津市孕妇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81.57%,孕妇对于不同知识的知晓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7.407,P<0.001),且孕妇知晓率水平与其补碘相关行为密切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产妇(OR=1.918,95%CI:1.275~2.885)、大学及以上学历(OR=2.863,95%CI:1.879~4.363)以及接受过健康教育(OR=3.195,95%CI:2.158~4.729)是影响孕妇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主要因素。结论 天津市孕妇对不同知识的知晓程度存在差异。孕妇生育情况、文化程度以及健康教育是影响孕妇知晓率的主要因素,应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精细化健康宣传。

    2022年08期 v.38 718-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2021年上海市宝山区公共场所控烟环境监测结果分析

    陈婷;倪骋;蔡忠元;王路;

    目的 了解宝山区各类公共场所控烟环境现状以及居民对控烟知识的知信行情况,为进一步开展控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运用现场观察法对108个公共场所进行观察,并对场所内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21年宝山区公共场所控烟宣传资料、禁烟警示图片、控烟举报电话、禁烟标识、未设有烟具、未发现烟蒂、设置室外吸烟室的比例分别为50.0%、57.4%、90.7%、99.1%、95.4%、90.7%、26.8%;有15家(13.9%)公共场所发现有人吸烟,其中11家(73.3%)有人劝阻或执法;2015名场所人员调查中,96.2%的人认为每个人都应享有无烟环境的权利,88.9%的人知道《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88.0%的人支持室内全面禁烟,吸烟率为21.7%,其中男性43.8%,女性2.8%。结论 应进一步开展公共场所控烟宣传和培训,提高居民控烟知识,呼吁居民建立室内全面禁烟的意识。

    2022年08期 v.38 722-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2004—2020年白银市包虫病防治项目不同阶段实施效果分析

    杨军鹏;刘武;

    目的 了解《中央转移支付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包虫病防治项目》在白银市实施前后包虫病防治效果,为进一步推进包虫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并整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4—2020年传染病报告卡及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包虫病防治项目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白银市包虫病在2004—2008年报告患病率为0.84/10万,期间报告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02,P>0.05);2009—2014年报告患病率为5.57/10万,报告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7,P<0.05);2015—2020年报告患病率为3.51/10万,期间患病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趋势χ~2=13.52,P<0.05);2004—2020年报告患病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趋势χ~2=65.62,P<0.05)。将防治情况分为项目实施前、项目逐步实施中、全覆盖后3个阶段,项目逐步实施中(2009—2014年)平均患病率最高,全覆盖后(2015—2020年)有所降低。儿童血清学阳性率、犬包虫病感染率在防治项目实施后呈下降趋势(趋势χ~2分别为145.98,638.66,P均<0.05),包虫病家畜感染率在防治后呈上升趋势(趋势χ~2=3.40,P<0.05)。结论 包虫病的防治项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包虫病防治工作逐步趋于规范化,实现了重大传染病防治的社会价值。

    2022年08期 v.38 726-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调查研究

  • 结构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吸烟及饮酒行为的影响

    曾智;王小涛;陈龙;

    目的 研究大学生结构型社会资本现状及其对大学生吸烟及饮酒行为的影响,为指导大学生健康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对湖北省十堰市3所本科院校随机整群抽取的2479名(男生1207名,女生1272名)大学生调查其吸烟、饮酒行为及5种不同类型的结构型社会资本。结果 大学生结构型社会资本在性别、年级、学校类型、父母最高学历和自评家庭经济条件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大学生和不吸烟大学生在参加校内兴趣协会、老乡会和校外组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酒大学生和不饮酒大学生在参加老乡会和校外组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加学生会、校内兴趣协会和志愿者组织可减少大学生吸烟饮酒概率(OR=0.57~0.91;OR=0.88~0.99),参加老乡会和校外组织会增加大学生吸烟和饮酒概率(OR=1.19~1.82;OR=1.93~3.34)。结论 不同类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影响存在差异,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2022年08期 v.38 73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74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河北省高校师范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秦俊巧;李春莉;

    目的 了解高校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为提高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河北省师范院校1214名师范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调查,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师范生心理状况阳性检出率为0.99%,其中在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这3个因子上阳性检出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73%、1.73%、1.48%。心理健康症状9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师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其他的9个因子以及总分上,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躯体化得分上,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其他的9个因子以及总分上,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化得分为年级越高,得分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次调查高校师范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但应进一步加强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以全面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提升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心理健康素质。

    2022年08期 v.38 736-738+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68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长江三角洲区域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及服务需求调查

    罗献伟;郭翔;孙翔;丁林玲;任明雪;苏斌;王斌冰;林玲;董燕;

    目的 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及服务需求,为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区域16 029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为87.2%。多因素分析显示:儿童监护人角色、文化程度、第一胎子女年龄均为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以爸爸为参照,妈妈、(外)祖父母、其他亲戚知晓率高,OR值分别为2.59(95%CI:1.84~3.66)、2.19(95%CI:1.90~2.51)、1.64(95%CI:1.28~2.09);以高中及以下为参照,大专、本科人群知晓率高,OR值分别为2.05(95%CI:1.77~2.36)、3.34(95%CI:2.84~3.93);以怀孕中人群为参照,3岁以内、3岁及以上儿童的家长知晓率高,OR值分别为2.69(95%CI:2.17~3.33)、2.00(95%CI:1.66~2.41)。94.0%的家长愿意主动了解疫苗知识,且对“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不同种类疫苗的选择、疫苗不良反应及其处置”的知识较为关注。绝大多数家长希望通过预防接种门诊医生获得相关知识,占比为93.2%。结论 长江三角洲区域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程度总体较高,但在涉及免疫规划程序和相关政策等细节方面知晓率不高。应进一步拓展健康教育工作的广度、深度,并将宣教关口前移。

    2022年08期 v.38 739-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以跨理论模型为指导的健康教育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闫静;刘耀华;李俊;

    目的 探讨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施行以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 TTM)为指导的健康教育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宿州市立医院全科医学科住院治疗后出院康复中的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进行基于TTM理论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自测血压效果、自我管理行为及自我效能感。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值分别为(132.15±6.06)mmHg和(85.15±4.27)mmHg,优于对照组的(141.23±5.11)mmHg和(87.43±3.39)mmHg(P<0.05);研究组饮食控制、合理运动、遵医用药、血压监测、情绪管理及休息管理评分分别为(21.35±3.69)分、(11.67±1.75)分、(13.96±3.25)分、(10.57±2.69)分、(17.02±3.64)分和(18.49±2.83)分,均优于对照组的(18.04±3.18)分、(9.86±1.42)分、(12.00±3.47)分、(9.32±2.85)分、(14.11±3.05)分和(17.45±2.31)分(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自我效能感各项评分分别为(8.10±2.34)分和(8.02±2.37)分,高于对照组的(7.20±2.05)分和(7.05±2.04)分(P<0.05)。结论 以跨理论模型为指导的健康教育对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效能感,促进其健康行为,具有在临床积极推广的价值。

    2022年08期 v.38 744-746+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1162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导师支持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压力的影响研究

    左满芳;杨展;陈洁婷;

    目的 探讨导师支持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压力影响的作用机制,为缓解研究生压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中包含导师支持、研究生能力感知及压力评价)对430名医学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及数据分析。结果 本校医学研究生压力得分低于全国常模水平(P<0.05);导师支持与研究生压力呈负相关(r=-0.188,P<0.01),能力感知与导师支持和压力分别呈正、负相关(r=0.508、-0.175,P<0.01);导师支持不仅能直接影响研究生压力(B=-0.17,Bootstrap95%CI:-0.32~-0.03),也能通过能力感知的中介作用对压力产生间接影响(B=-0.08,Bootstrap95%CI:-0.17~-0.01),两者的效应占比分别为68.0%和32.0%。结论 研究生能力感知在导师支持与硕士研究生压力间起中介作用。提示应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导师支持,提升研究生能力,进而缓解其压力。

    2022年08期 v.38 747-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61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新生儿早期吸吮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行为的影响研究

    吴朝杏;陈惠丽;轩妍;

    目的 评价产后新生儿早期吸吮及相关护理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和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效果。方法 2020年3—12月在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妇产科共纳入200例顺利分娩进行母乳喂养的产妇进行临床观察。按随机数字表法1∶1分成2个组,常规组指导产妇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和新生儿早期吸吮护理,健康教育组给予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医院-家庭母乳喂养支持护理。比较住院期间两组的母乳喂养情况、母乳喂养相关知识认知水平评分及乳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住院期间,健康教育组产后新生儿首次吸出母乳时间为(1.29±0.28)d早于常规组的(1.77±0.45)d,且健康教育组纯母乳喂养率65.0%,高于常规组的50.0%(P<0.05)。干预后,健康教育组母乳喂养相关知识认知水平总分为(36.72±2.84)分,高于常规组的(32.61±4.03)分(P<0.05)。住院期间,健康教育组的乳房并发症发生率为6.0%,低于常规组的15.0%(P<0.05)。结论 新生儿早期吸吮及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母乳喂养成功率及母乳喂养相关知识认知水平评分,降低乳房并发症发生率。

    2022年08期 v.38 751-754+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下载次数:40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工作研究

  • 大型公立医院健康促进激励机制与工作模式的构建

    胡小素;张文丽;胡何晶;

    探讨大型公立医院健康促进激励机制及创新工作模式。分析总结某三甲综合医院健康促进措施,探索出有效的医院健康促进激励机制及工作经验,形成了以“构建健康促进三级组织管理构架及网络工作体系,加强医院内部考评及科普激励机制,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医护科普能力以及探索适宜技术提高患者及百姓健康素养水平”的工作模式,为贯彻执行健康中国策略及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2022年08期 v.38 75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下载次数:58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韩国健康城市建设推进模式及策略路径

    钱玲;侯晓辉;卢永;

    健康城市是促使城市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的治理策略。韩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健康城市理念,在推进健康城市行动上发展迅速,建设成效显著。本文主要介绍韩国健康城市建设推进模式、策略路径、目标内容、评价标准及方式、成效及经验,以期为我国健康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2022年08期 v.38 759-762+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医养结合工作模式及健康促进理论的应用

    黄凯;卢永;聂雪琼;

    推进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融合,实现“健康老龄化”,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工作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存在宏观政策缺乏落地细节、跨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医疗服务仍偏重治疗与护理、医护和养护人员缺乏身份认同等问题。健康促进是一套涉及不同层面、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被认为是解决健康问题的综合策略,且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妇幼保健等卫生健康领域。我国医养结合工作同样运用了健康促进理论与策略,采用“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动员”的工作模式,以场所为基础开展相关工作,同时,强调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及老年人参与。

    2022年08期 v.38 763-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100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

    <正>《中国健康教育》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中国健康教育》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即第9版)预防医学、卫生学类的核心期刊。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学科体系,列出了74个学科的核心期刊表,并逐一对核心期刊进行了著录。著录项目包括:刊名、并列刊名、主办单位、出版年、出版频率、中图分类号、ISSN号、CN号、邮发代号、编辑部地址、电话、网址、内容简介等。

    2022年08期 v.38 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