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凤;李婷婷;高振珊;张向林;许韶君;陶舒曼;伍晓艳;陶芳标;
目的 了解我国6省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和筛查性近视的分布特征,为制定有效的近视防控策略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3年3—7月在项目组调查6省中,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抽取181 981名儿童青少年进行远视力筛查和电脑验光,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学段及城乡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与筛查性近视的检出差异。结果 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检出率为60.4%,筛查性近视检出率为51.0%。χ检验结果显示,女性的视力不良与筛查性近视检出率分别为63.5%和53.8%,均高于男性的57.6%和48.4%;幼儿园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检出率为68.2%,高于小学1~3年级(34.4%)、小学4~6年级(53.7%)、初中(70.6%),低于高中(83.0%);幼儿园儿童青少年筛查性近视检出率为8.6%,低于小学1~3年级(20.2%)、小学4~6年级(46.8%)、初中(67.3%)、高中(80.5%)。城市儿童青少年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61.1%,高于乡村儿童青少年的59.4%;城市儿童青少年的筛查性近视检出率为50.7%,低于乡村儿童青少年的51.4%;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国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与筛查性近视检出率均较高,未来应提升公众对视力保护的意识,制定科学有效的近视防控策略,以降低未来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率。
2024年06期 v.40 483-486+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86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高振珊;李婷婷;张向林;杨凤;周攀峰;曹钰璇;刘锋;陶舒曼;许韶君;伍晓艳;陶芳标;
目的 了解不同出生年代的父母及其3~9岁子女的近视情况,分析父母近视程度对其子女近视的影响,为未来近视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3年3—7月,在本项目组调查范围覆盖的全国6省中,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抽取22 158名3~9岁儿童及其父母开展近视防控相关调查。采用χ_(趋势)~2检验比较不同出生年代父母的近视和中高度近视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出生年代父母近视程度对其子女近视的影响。结果 父亲和母亲的总体近视率分别为37.3%和45.0%,其3~9岁儿子和女儿的总体近视率分别为19.0%和20.0%。其中,1985—1989年出生的父亲和母亲的近视率最高,分别为40.8%和48.3%;1995—1999年出生的父亲的近视率最低,为26.6%;1970—1974年出生的母亲的近视率最低,为17.9%。调整后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不同年代出生的未近视的父亲为参照组,1975—1979年、1980—1984年、1985—1989年、1990—1994年出生的患轻度近视和中高度近视的父亲影响其子女发生近视的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55、1.62、1.35、1.46、1.30、1.74、1.41和1.42;以不同年代出生的未近视的母亲为参照,1970—1974年出生的患轻度近视的母亲、1975—1979年出生的患中高度近视的母亲,以及1980—1984年、1985—1989年、1990—1994年出生的患轻度近视和中高度近视的母亲影响其子女发生近视的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9.37、1.56、1.49、1.89、1.45、1.77、1.33、1.74、1.56、1.67 (P<0.05)。结论 近视的遗传性相对稳定,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环境变化影响个体近视的机制不同,因此父母应高度重视处于发育关键期的低龄子女的近视预防工作,通过科学的干预措施以延缓其近视的发生发展。
2024年06期 v.40 487-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向林;李婷婷;高振珊;曹钰璇;黄思哲;陶舒曼;伍晓艳;许韶君;陶芳标;
目的 分析中山市1~3年级小学生的近视现况、其与主要带养人报告近视的差异,并探索影响报告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儿童青少年早期近视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3年5—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中山市部分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视力检查。采用χ~2检验分析筛查性近视和报告近视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近视结果报告一致性的因素。结果 中山市1~3年级学生总体筛查性近视率为25.3%,父母报告显示1~3年级小学生总体近视率为12.1%,父母总体知晓率为81.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1年级为参照,3年级的报告一致率较高,OR值为1.453 (95%CI:1.160~1.819);以眼健康素养评分不良为参照,评分一般和评分良好的报告一致率较高,OR值分别为0.524 (95%CI:0.423~0.649)和0.379(95%CI:0.293~0.467);以未进行过散瞳验光组为参照,进行过散瞳验光组的报告一致率较高,OR值为0.615(95%CI:0.455~0.831);以父母双方近视为参照,父母双方均不近视的报告一致率较高,OR值为0.669 (95%CI:0.514~0.872);以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为参照,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及中专和大专及以上的报告一致率较高,OR值分别为0.514 (95%CI:0.322~0.821)、0.355 (95%CI:0.222~0.567)和0.313 (95%CI:0.195~0.503)。结论 眼健康素养评分良好和进行过散瞳验光是影响报告一致性的主要因素,因此未来应加强对父母近视防控的健康教育,提高父母对孩子近视状况的知晓度和报告准确性。
2024年06期 v.40 493-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周攀峰;李婷婷;陶舒曼;牟星月;曹钰璇;江唐军;刘雅;仲爱梅;陶芳标;伍晓艳;
目的 了解儿童家庭采光照明环境现况并分析其与近视的关联,为儿童近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江苏省东台市2所小学的151名儿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散瞳验光结果将儿童分为近视组和对照组,实地测量儿童家庭采光照明环境。采用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采光照明环境与儿童近视之间的关联。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近视组儿童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0.5 h的比例(85.7%)高于对照组(71.6%),近视组儿童读写距离<30 cm的比例(50.8%)高于对照组(21.6%),近视组儿童桌面照度均匀度(台灯+顶灯)≥0.7的比例(39.7%)低于对照组(70.5%)(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读写距离≥30 cm为参照组,读写距离<30 cm的儿童近视的风险较高,OR值为3.73 (95%CI:1.74~8.02);以桌面照度均匀≥0.7为参照组,桌面照度均匀度<0.7的儿童近视的风险较高,OR值为3.32(95%CI:1.61~6.84)(P<0.05)。结论 家庭采光照明环境和用眼行为均与儿童近视存在关联,儿童青少年近视预防控制应重点关注家庭层面因素。
2024年06期 v.40 499-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49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曹钰璇;李婷婷;高振珊;杨凤;周攀峰;张向林;陈玉明;江唐军;刘锋;陶舒曼;陶芳标;伍晓艳;
目的 基于家庭层面,探讨影响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主要因素,为合理制定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干预措施、政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于2023年4—12月,采取非概率抽样法选取我国部分省市中参与过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调查的120名家长开展焦点小组访谈。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采用Nvivo 12.0主题框架分析法对定性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结果 访谈结果显示,限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多户外活动、定期复查视力、学校积极开展相关健康教育以及社区的积极宣传等是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促进因素;家长及儿童青少年时间紧张、家长视力保健行为意识薄弱、学校开展近视防控活动形式单一、学校未能很好落实视力筛查政策等是主要障碍因素。结论 家长时间观念、视力保健行为意识较弱,学校层面近视防控活动形式单一,以及视力筛查制度等政策落实是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故未来可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推进多样化近视防控活动、落实视力筛查制度等干预措施,延缓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
2024年06期 v.40 504-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7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锋;陶芳标;伍晓艳;
近视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逐年递增,并呈现高发与低龄化趋势,故采取有效的公共卫生手段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必要途径。多数研究表明,环境因素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空气污染作为一种短期内可改善降低的环境因素,在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是得到了广泛关注。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儿童青少年的空气污染暴露现况、空气污染物与近视之间的关联证据,以及通过过敏性炎症、视网膜缺血、多巴胺途径揭示空气污染物影响近视的生物学机制,能够为降低空气污染、预防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06期 v.40 509-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徼晓菲;李英华;李莉;邓婷鹤;张刚;
目的 了解2018—2022年我国60~69岁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及变化趋势,为开展老年人健康素养促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2018—2022年全国健康素养监测中60~69岁老年人的监测数据,分析其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经加权调整,2018—2022年我国60~69岁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6.95%、6.23%、9.00%、11.71%、12.34%。以2022年数据为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农村地区为参照,城市地区60~69岁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的OR值为1.141 (95%CI:1.032~1.261);以不识字/少识字为参照,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中专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60~69岁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的OR值分别为2.124(95%CI:1.721~2.621)、3.386 (95%CI:2.768~4.141)、5.195 (95%CI:4.219~6.395)和10.315 (95%CI:8.080~13.167)。结论 2018—2022年,我国60~69岁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水平较低,但呈上升趋势,城乡、文化程度是我国60~69岁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
2024年06期 v.40 513-517+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113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6 ] - 杨诗彤;王玉洁;蒋俊佳;许吉祥;高俊岭;
目的 分析老年人的社会网络特征,探讨老年人社会网络类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浙江、四川、吉林、湖南四地采用二阶段抽样,对老年人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主观幸福感、健康状况、社会联系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二阶聚类法将老年人的社会网络分为不同类型。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社会网络类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联。结果 调查地区老年人的社会网络类型以家庭型(37.0%)为主。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月收入情况的老年人的社会网络类型不同;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自评健康、衰弱程度、心理健康、抑郁、认知障碍、社会网络类型的老年人幸福感得分不同,工作人员型老年人幸福感低于其他所有类型,多元型和家庭型老年人幸福感高于其他所有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义线性模型显示,控制了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自评健康、衰弱程度、心理健康及抑郁因素后,与家庭型社会网络的老年人相比,多元型(B=1.082,P=0.014)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更高,工作人员型(B=-3.961,P <0.001)和子女型(B=-1.141,P=0.005)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更低。结论 调查地区老年人的社会网络以配偶和子女为中心,可以通过鼓励老年人多结交朋友、多与亲属交流等方式优化老年人的社会网络结构,从而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2024年06期 v.40 518-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11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豪豪;李卓群;
目的 分析患慢性病与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旨在帮助老年人管理慢性病,保护其心理健康,进而为实现健康老龄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CLASS)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患慢性病与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Bootstrap方法对其中介机制进行分析。结果 2018年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69.84%,患慢性病和未患慢性病老年群体的抑郁量表得分分别为(18.54±2.64)分和(19.22±2.42)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慢性病(β=-0.394)是影响老年人抑郁症状水平的主要因素(P <0.05),且该关系在倾向值匹配后仍然成立。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睡眠状况、主观年龄、孤独感均在患慢性病与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关系间起中介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202 (95%CI:-0.273~-0.131)、-0.013 (95%CI:-0.023~-0.005)、-0.090 (95%CI:-0.140~-0.040),分别占总效应的50.50%、3.25%、22.50%。结论 患慢性病与老年人抑郁症状呈正相关,睡眠状况、主观年龄、孤独感是患慢性病作用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中介路径。未来相关部门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老年群体管理和应对慢性病,以保护其心理健康。
2024年06期 v.40 525-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71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吴巧慧;许军;吴霖健;刘莉;刘琛;方浩庭;张金华;
目的 筛选并构建科学有效的基层医务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韧性评价体系。方法 通过文献阅读法确定备选的指标,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对备选指标进行3轮专家意见的征询,然后对筛选后的指标进行第4轮专家征询,最后采用属性层次分析法对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赋予权重。共有25名专家参与Delphi法专家咨询。结果 本研究所邀请的专家涉足近8个学科领域,平均专业年限15.69。前3轮征询专家一致性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0.372,0.409和0.394。建立了3个层级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为基层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权重0.346)、心理资本(权重0.614)和应急态度(权重0.040),二级指标有13个内容,进一步细分为46个三级指标。结论 Delphi法结合属性层次分析法用于基层医务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韧性评估指标体系的筛选是有效可行的。构建的基层医务人员韧性评估体系能系统地评估基层医务人员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所具备的韧性,可为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提供策略依据。
2024年06期 v.40 531-537+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34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园;郭海军;李莉;骆蓉;王兰兰;易广明;张刚;张普洪;李英华;
目的 分析健康教育课程(基于学校的减盐健康教育推广项目,EduSaltS)的实施对小学生健康相关知识和行为的影响。方法 2022年10月—2023年7月在江苏省镇江市和江西省赣州市168所小学所有三年级学生中推广EduSaltS。学生参与课程情况根据累计积分分为好、中和差3组。参与课程前后,学生采用线上测评的形式完成健康相关知识和行为测评,结果换算成百分制得分后进行分析。结果 共27 533名学生完成了前后2次调查问卷,占参加项目学生的65.5%,其中22 716名(82.5%)学生参与课程情况为好或中等。课程结束后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百分制总得分分别平均提高5.6分和3.3分,健康知识和行为总得分平均提高4.8分。调整其他因素后,与参与课程表现差组相比,参与课程表现好组总得分增长高4.95分(β=4.95,95%CI:4.56~5.35),表现中等组得分增长高2.16分(β=2.16,95%CI:1.81~2.52)。结论 EduSaltS能够提高学生健康知识,改善健康行为,建议探讨将该课程纳入各地健康教育体系进行可持续推广。
2024年06期 v.40 538-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齐秀芳;王海龙;安新丽;赵淑彦;张亚晗;马进;
目的 了解石家庄市居民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石家庄市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方法,使用接纳与行动问卷、生活满意度量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设计的石家庄市居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分别测量居民心理灵活性、生活满意度及心理健康素养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心理健康素养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153 942份,石家庄市居民心理健康素养平均得分为(61.23±7.65)分,AAQ-II得分(22.80±8.53)分,生活满意度得分(16.47±4.3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β=0.069,95%CI:1.015~1.180)、19~35岁年龄组(β=0.038,95%CI:0.459~0.850)、36~50岁年龄组(β=0.029,95%CI:0.250~0.678)、高中文化程度(β=0.034,95%CI:0.561~0.777)、专科(β=0.074,95%CI:1.287~1.544)、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β=0.140,95%CI:2.583~2.907)、教师(β=0.040,95%CI:0.803~1.153)、公务员(β=0.021,95%CI:0.664~1.171)、医务工作者(β=0.038,95%CI:0.863~1.206)、企业职工(β=0.007,95%CI:0.006~0.267)、3000~4999元月收入(β=0.048,95%CI:0.720~0.933)、5000~9999元月收入(β=0.046,95%CI:1.237~1.581)、≥10 000元月收入(β=0.005,95%CI:0.004~0.686)和高生活满意度(β=0.006,95%CI:-0.003~0.015)是心理健康素养的保护因素;51~70岁年龄组(β=-0.045,95%CI:-1.986~-1.431)农村县(β=-0.012,95%CI:-0.271~-0.097)、未婚(β=-0.029,95%CI:-0.774~-0.476)、已婚、(β=-0.059,95%CI:-1.173~-0.707)、离异/丧偶(β=-0.024,95%CI:-1.652~-0.946)和心理灵活性差(β=-0.012,95%CI:-0.015~-0.006)是心理健康素养的危险因素。结论 石家庄市居民心理健康素养处于中等水平,未来应更加关注男性、农村县、低文化程度、心理灵活性差等人群心理健康,进而提升石家庄市居民整体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2024年06期 v.40 549-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72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刘语方;杜维婧;聂雪琼;黄凯;何建章;冯睿媛;程玉兰;
目的 了解我国省级健康教育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现状及能力提升需求,为今后开展省级健康教育专业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全国省级健康教育机构所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与健康教育9大能力领域专业培训需求。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现状及能力提升需求差异。结果 我国省级健康教育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近3年主要参与工作领域的前3位分别为“传播与沟通”“项目管理”和“计划制定”,参与率分别为68.9%、44.7%和44.5%;“科学研究”工作参与较少,参与率为28.0%;近3年参加国家级培训的比例为55.1%;能力提升需求的前3位依次为“传播与沟通”“科学研究”和“评估与应用”,比例分别为44.1%、38.1%和30.9%。χ2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基本知识”的培训需求存在差异;不同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基本知识”“传播与沟通”“评估与应用”“科学研究”的培训需求存在差异;不同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基本知识”“需求评估”“干预实施”“传播与沟通”“评估与应用”“科学研究”的培训需求存在差异,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国省级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需求较为强烈,未来应围绕健康教育9大能力领域,针对不同地区、职称、专业开展分层分类培训。
2024年06期 v.40 55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紫焱;张雪;严丽萍;
目的 系统分析国内外身体素养研究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方法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与CNKI数据库,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采用VOSviewer与CiteSpace 6.1.R6分析2003—2022年中英文身体素养文献发文量、发文作者、机构、高被引文献等信息。结果 近20年,身体素养研究领域发文数量快速增长。中文和英文发表文章最多的作者分别为陈思同和Cairney John,发文最多的机构分别为华东师范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高被引文献主要关注身体素养理论与测评研究,研究热点主要为身体素养测量工具研发,青少年是主要的目标人群,体育教育是关注的热点。扩大身体素养研究覆盖人群,加强身体素养与健康素养和健康结局关系研究,提高身体活动水平是未来研究的趋势。结论 身体素养与健康素养、健康结局关系的研究是未来研究重点。
2024年06期 v.40 560-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下载次数:6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兰兰;李英华;李莉;潘虹地;
目的 了解2016—2022年全国省级健康教育机构人员变化情况,为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全国健康教育统计报表中《健康教育所(中心)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健康教育人力基本情况表》的数据,分析2016—2022年全国省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人员数量变化情况。结果 2022年全国省级健康教育机构中,男女性别比为0.55:1,平均年龄为(40.17±9.06)岁,从事健康教育工作时间的中位数为10年,平均编制数为24人/机构,平均在编专职业务人员为16人/机构。与2016年相比,2022年35~44岁、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预防医学和新闻与传播学专业、中级及以上职称占比分别提升10.86%、15.22%、5.82%、7.50%;2022年东部和中部地区省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人员在年龄、学历、专业背景和职称结构等构成上优于西部地区。结论 2016—2022年省级健康教育机构人员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结构逐渐优化,但男女性别比例下降,部分非独立机构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2024年06期 v.40 565-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晓星;王晶晶;谢昊;赵天广;
目的 探讨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干预效果,为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某高校大二年级的20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0个班,干预组采用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进行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随访干预3个月,对2组大学生的自杀意念、生命意义及自我和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的自杀意念检出率(6.13%)低于对照组(10.31%)及干预前(11.74%)(P<0.05);干预组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和对安乐死的态度得分分别为(2.98±0.56)分、(2.81±0.45)分、(2.97±0.36)分和(2.95±0.61)分,均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自身得分(P<0.05);干预组生命意义得分和寻求意义得分分别为(25.15±3.12)分和(26.82±3.63)分,均高于对照组得分(P<0.05);干预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得分分别为(45.32±8.21)、(47.81±8.27)和(16.03±3.92)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杀意念有着积极的干预作用,值得在高校推广。
2024年06期 v.40 570-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下载次数:71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